我国混凝土水泥路面结构组合及材料组成设计
目前,我国在混凝土水泥路面修补料组成设计方面,也存在着指标单一,水泥地面起砂,计算公式陈旧的问题。尽管《公路混凝土水泥路面设计规范》(JTGD4O-2002)和《公路混凝土水泥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30-2003)相继颁布,但配合比计算参数还采用多年前国家025课题提出的经验公式,组成设计仅以抗弯拉强度为设计指标,未考虑混凝土的其它重要路用性能,如收缩性、耐磨性、抗渗性、抗冻比、抗腐蚀性和抗滑性等,水泥地面起砂修补,加之原材料不够精良,致使所确定的设计参数和混凝土所达到的性能无法全面反映现代混凝土路面的使用性能。
按预定性能进行混凝土水泥混合料组成设计是混凝土科学的永恒课题和追求的目标。路面混凝土水泥有哪些性能要求,这一间题目前还没有得到统一认识。生产或使用单位往往认为,抗弯拉强度满足设计要求就代表满足路用性能要求。目前混凝土水泥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虽提出满足施工性、抗弯拉强度、耐久性和经济性的要求,但耐久性指标并不明确。因此,应加大混凝土水泥路面修补料组成设计的研究力度,提出一套科学的组成设计方法,进一步完善混凝土水泥路面设计、施工和养护规范。
汇能路桥水泥路面裂缝修补材料具有的性能
2.工作性(工艺性质)
良好的工作性能是保证混凝土水泥路面裂缝修补是否成功的关键,它包括流动性、可灌性、易密性等。裂缝修补的实质在于胶结、增强与加固,如何将修补浆液通过灌浆工艺完全注入裂缝,使带有裂缝的混凝土路面板块变成一个整休,这涉及到浆液的流动与变形性能,其研究的理论基础为流变学。一般混凝土微裂缝修补浆体中含有固、液、气三相,属不均匀介质,水泥地面起砂修复,用流变学理训良难描述其流变性能,因此,实际中,常用经验参数控制施工。但灌浆工艺形式多样,例如充填灌浆、渗透灌浆、劈裂灌浆、挤密灌浆等,水泥地面起砂起灰,每种工艺都有相应的控制参数。论文研究中采用以粘度为依据的“可灌性”作为评价修补工作性能的综合指标,要求修补材料能灌人裂缝的底部,并填充饱满。
3.凝结时间
工艺过程完成后,快速凝结硬化是路面裂缝修补的根木要求。作为混凝土水泥路面裂缝修补材料,一旦灌人路面缝隙,要求能尽快的凝结硬化或固化,尽早通车,减少道路运营障碍和经济损失。水泥水化过程受温度的影响较大,温度越高,水化越快,凝结硬化则快。为了提高浆体的流动性及粘结强度,研究中将采用聚合物改性水泥,但一般聚合物对水泥凝结有滞缓作用。因此,希望在满足工作性能的基础上,尽可能缩短修补材料的凝结时间,终凝较好控制在l2h一24h之内。